时间: 2025-07-06 02:31:24 | 作者: 新闻中心
您其时的方位 :内蒙古新闻网新闻中心要闻归纳新闻
一张1973年的老相片,成为翻开达拉特旗第四小学退休教师李瑛回想闸口的钥匙。她在手机上观看“我国・内蒙古回想”写实图片线上展览时,看到了《田头进补精神食粮》这幅老相片。她望着电子设备屏幕,认出中心举手的小姑娘正是自己,不由疑问“怎样就不记住了”。
1973年,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四村公社羊场大队第二生产队李瑛(一排左三)与队员们正在认真学习毛主席作品。(拍摄:巴占文)
看到相片里年轻时的自己,这位现居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的70岁白叟难掩欢喜。年月在她脸上刻下痕迹,可相片里的身影仍旧鲜活。那些在达拉特旗四村公社羊场大队与姐妹们一同学习、劳作的日子,那些在团体中挥洒热心的难忘年月,瞬间在脑海里翻腾起来。
“1973年,我在达拉特旗三中读高中。在步入成年的关键时期,可接受团体生产劳作和学习的洗礼,至今感到非常侥幸。那时候,每当周六日和寒暑假,回到家里的第一个使命便是自动请求参与农业生产劳作和学习毛主席作品。绝大多数都是白日参与劳作,歇息时咱们一同学习、歌唱,晚上再安排学习。”李瑛回想道,“记住其时,我和同村的何桂茹特别乐意参与生产劳作。其时生产队有许多劳作生产小组,我俩加入了铁姑娘队,这个铁姑娘队以特别精干、从不叫苦喊累而出名。由于生产队接近黄河岸边,滩地多,咱们铁姑娘队大部分时刻在滩地邻近劳作,首要使命是平坦农田。生产队首要种小麦、玉米,每年的玉米的收成特别好,咱们常常在一同评论怎么添加栽培效益。”
说起老相片里的情形,李瑛说:“其时,铁姑娘队在劳作空隙一同学习毛主席作品,由于队长李香女不识字,就由我带领咱们学习《为公民服务》《愚公移山》《留念白求恩》等经典作品。多少年过去了,毛主席作品的重要内容我至今回想犹新。”
“为了生产队的收成更好,为了日子能一点点好起来,咱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李瑛说,上世纪70年代,达拉特旗四村公社羊场大队第二生产队不只因农业栽培效益出名,更因“团结斗争、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而充溢温情。
从“达拉特旗四村公社羊场大队第二生产队”,到“达拉特旗昭君镇羊场村”,称号的变迁,印刻着年代开展与区划调整的轨道。李瑛对芳华的回忆,藏着一代人对“一起方针”的执着。(王林喜)